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降息是个乌龙,还能追涨买房吗?

发表于2016-08-04

你若想房价不涨,至少得等水先退了。

  1st

  昨天(8月3日),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条关于「降息降准」的重磅消息刷屏?

  起因是,昨天上午,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很不显眼的位置发了篇文章,提出「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、降准政策」。在这个略迷惘的盛夏,这句话迅速发酵,传播势头比真的降息降准还要猛。

  发改委的反应速度超快:昨天下午,就把这句话给删了。如果你现在重新打开官网,找到那篇题为《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》的文章,已经看不到这句话了。

  准确说,文章是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写的。很多经济学家跑出来说,这只是篇政策研究性质的报告,别想多了;发改委就怕你们想多了,所以及时删掉。

  但还是有人忍不住多想一点。比如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:「这其中可能隐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:到目前为止,降准降息不在政府和央行的考虑范围。」

  甚至,还有经济学家直接批评发改委:「发改委并不对货币政策负责,该文对货币政策的解读也是不恰当的,删掉只是回归发改委的本职工作,也并不代表透露央行货币政策意图。」

  巧合的是,昨天下午五点多,央行官网也发了篇文章,报道了昨天上午开完的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」。这篇放在官网头条的文章,用「会议指出」的口吻说:「适时预调微调」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保持流动性水平合理充裕」……

  你说这话的意思,是要降息呢还是不降息呢?你怎么想都可以。

  2nd

  这个时刻,为什么大家格外关注降息降准的消息?当然,你可以说,宏观经济的数据压力不小啊;但对于当前高度紧张的楼市神经来说,降息降准在很大程度上会是「追涨」人士的安慰剂。

  换句话说,那些还在犹豫着要不要「追涨」的购房者,一旦收到降息或降准的确实消息,他们很可能就会更加果断地出手。

  近,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发了篇文章,用一大堆数据说了这么一个观点:对房价走势影响更大的,是利率,而不是人口;房价拐点并不出现在购房人口(25岁至44岁人群)见顶之后,「拐点往往在加息周期顶峰出现」。

  文章用外国的历史来说中国的未来,未必完全靠谱;但至少勾起了很多人的共鸣:利率与房价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关系。

  这篇文章的其中一项结论是,「一旦未来央策转而进入加息周期,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就可能会逐步水落石出」。

  现在,大家讨论的都是降息降准,至少,还没有人在讨论加息。这是不是说房价的拐点还远着呢?

 3rd

  影响中国房价的因素,实在是太多太多了。每个预言帝,都可以说出一箩筐的理由。

  无论是央行还是发改委,昨天各自的文章也都谈到了房地产,说的都是这一两年文件上已经说了N遍的那几句话。

  反正有这么一条规律:只要谈到房地产,开头句肯定有「因城施策」这个成语……

  「因城施策」当然没错啊,但资金是流动的,对于那些房价的城市而言,地方政府即使出台再严厉的调控政策,又如何抵挡得住从城外涌进来的资金大潮呢?那么多,就是这么来的。

  对房价的传导效应,就把无数购房者的钱,悉数绞了进去。

  WIND的数据说,今年1-7月份,房地产业发债总额7588亿元,是除金融业外发债多的行业。这个数据有多大?2015年全年大约4300亿元,2014年全年大约160亿元。

  尽管证监会官员已经内部发话,说不允许房企再融资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,但是我们每周还能读到那么多房企发行境内公司债的新闻,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,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节奏。

  整个市场缺乏可投的资产,导致大规模的低成本资金借道信托、基金以及资管计划等进入房地产市场。整个楼市,都只能浸泡在水位高升的资金池里。

  现在,降不降息,至少对于地产商来说,其实没那么重要。

  现在买房,是追涨买房,会不会亏,我们不知道;但可以肯定的是,你若想看到房价不涨,甚至跌,至少,得等水先退了。


上一页|1|
/1页